当美国自废教育部,中国 "公知" 还在鼓吹美式教育?
2025 年 3 月 20 日,特朗普在白宫签署行政令,宣称要 "尽快关闭教育部"。这场闹剧般的政治秀背后,是美国教育体系积重难返的困境 —— 人均教育支出全球第一,学生数学成绩却在 OECD 国家中排名第 22 位。当美国政客正在亲手解构自己的教育体系时,某些中国学者却仍在拿着 "美式教育" 的幌子招摇过市,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美式教育神话的破碎
特朗普关闭教育部的理由很直白:3 万亿美元投入未见成效。自 1979 年成立以来,美国教育经费增长 245%,但基础教育质量持续下滑。2023 年 PISA 测试显示,美国 15 岁学生数学成绩仅列全球第 22,阅读成绩第 13,科学第 15。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学生在同类测试中稳居前三。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教育公平性正在恶化 —— 低收入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的成绩差距持续扩大,特殊教育项目因资金短缺濒临崩溃。
这种困境在高校领域同样显著。哈佛大学等顶尖学府因联邦科研经费削减冻结招聘,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直接裁撤 2000 名研究人员。当欧洲国家忙着 "抢人" 时,美国学术界正在经历人才流失的寒冬。讽刺的是,某些中国学者至今仍在宣扬 "美国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却选择性忽视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
崇洋媚外的学术怪象
在特朗普政府大规模裁员教育部的同时,中国教育界却上演着荒诞的一幕。某 985 高校教授撰文,鼓吹 "美式教育去行政化经验值得借鉴";某教育论坛上,专家大谈 "美国教育分权模式优越性",全然不顾美国 21 个州检察长联名起诉教育部裁员的现实。这些学者似乎患上了 "选择性失明",对美国教育体系的系统性危机视而不见,却对所谓 "自由教育" 顶礼膜拜。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崇洋媚外的倾向正在影响政策制定。某地教育部门出台文件,要求 "借鉴美国项目式学习经验",结果导致课程体系混乱;某省教材修订组删除经典课文,声称要 "与国际教育接轨"。当美国自己都在反思联邦教育政策时,这些学者却在把美国教育问题当先进经验引进,这不是学术交流,而是文化殖民。
回归教育自主的中国道路
特朗普关闭教育部的闹剧,恰好给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模式。芬兰基础教育成功源于高度自治,德国双元制教育得益于校企深度合作,中国教育的优势则在于制度保障下的资源整合能力。盲目照搬他国模式,只会导致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的悲剧。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教育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双减" 政策缓解教育焦虑,职业教育改革打通成才通道,新高考改革促进多元评价。这些探索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立足国情的创新实践。当某些学者还在沉迷于 "美式教育神话" 时,中国教育工作者已经用实践证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是国之大计,容不得半点崇洋媚外。当美国政客在教育领域胡作非为时,中国学者更应保持清醒头脑。我们需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但绝不能沦为西方教育理念的应声虫。唯有坚持教育自信,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