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与观察 2025-02-16
体制内在职人数已达到惊人地步了,网络上有一个数据是4800多万,官民比例大概是30余:1,如果加上非编人员和其它财政供养人员,其惊人数量可能会吓死人。
网络上有一篇文章指出,某县不到30万人口,机关单位却有58个,光公务员就有1200多人,事业单位和其它公益类人员到达3000人。
公正说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如此庞大臃肿、冗员众多的体制无疑成为社会前进的桎梏。
在一些地方财政完全就是公职人员的工资财政,且还不够;老百姓对此是有意见、有怨言的,一些体制内官员也是不堪重负,深表不满。
如此多的冗员、机构不仅诱发了防不胜防的权力寻租行为,其中不知又有多少躺平、摸鱼、旷工、吃空饷、无所事事、关系后门户;比如一些基层政府的临时工光拿工资不上班,行为极为恶劣。
即使体制内的有识之士对这些丑陋也不同程度表达了不满和愤怒;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难得达成共识。
百姓对体制内一些机构很有陌生感比如文联、社科联、工商联、人防办、科协、史志办,恐怕终其一生也不会与这样单位有任何形式接触和关联。
乡镇学校由于出生率下降、以及城市化进程 ,学生持续减少,教师已呈过剩状态,早就应该大幅精简了。
体制在社会进程中的精准定义是什么?一句话概括: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动力。
体制不应成为保障就业的稳定器和蓄水池,这种功能性错位是体制臃肿一个原因。
智能数字化时代基层体制内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做,大量人员已显过剩;即使是人工操作裁减三分之一人员,也足够用了。
而在经济调整时代,为了保证体制内人员工资待遇,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印钞力度,无形中是对体制外普通民众的财富掠夺;巨人体制的存在就是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和剥削。
阿根廷改革已经证明大规模精简体制内人员的方法是可行的,这甚至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国家内部一个高效精简的体制是决定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如果即使有再多的钱也经不起一个老化、腐朽、庞大体制的消耗。
特朗普和马斯克深谙其中奥妙,在大洋彼岸开展了轰轰烈烈人员精简改革。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一个真理:臃肿的体制、庞大人员是颓势的开始;我们要坚决打破“历史给人的唯一经验,就是人们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这一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