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冯友兰、李泽厚
李大钊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堂读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2019年10月27日,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回顾神州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化,怀念李大钊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
2021年4月28日,俄罗斯保存的李大钊生前唯一影像公布。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男,汉族,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由于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抵抗,使革命遭到失败。 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抗战爆发后,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1942年5月27日,于四川江津病逝。
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鲁迅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冯友兰
中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儒莲奖”得主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1949年,冯友兰获得“儒莲奖”。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李泽厚
思想家,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
李泽厚(1930年6月13日—2021年11月2日),男,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思想家,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泽厚于1945年—194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50年—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1955年发表了《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等文章,一举成名;1960年被下放劳动;1988年当选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赴美国小镇教书,长期定居中国国外;2021年11月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家中离世,享年91周岁。
李泽厚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和哲学、美学、伦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