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图书馆 > 马学资料 > 历史问题

‌毛主席一生中的两件大事

栏目:历史问题|时间:2023-11-24 18:30|阅读:2082

  ‌毛主席一生中的两件大事

  原创 虎妞儿读书

  

  毛主席晚年时,曾经对大家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这段话,是毛主席在1976年说的,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说自己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打败了蒋介石和日本人,二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我们从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这两件事的划分上,来看毛主席最重要的四个博弈策略。

  第一、发扬正面,打击反面,转化反面。

  其目的在于——以使自己立在正面、对手处在反面,以正面胜反面。所以,对于正面的追逐有一种执念——其结果是不成功绝不罢休,所以,事情即使再困难、阻力再大,毛主席也不会中途放弃。

  证明一

  毛主席:似乎人越少越好,圈子紧缩得越小越好。抱有这种小圈子主义的人们,对于这样一种思想是抵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我希望这些人扩大眼界,真正承认我国有六亿人口,承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这是我们的本钱。

  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构成正反面,积极因素为正面,消极因素为反面。

  比如,

  毛主席: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所以,不论是在第一件事中,用这个策略,在第二件事中,也同样用这个策略。

  证明二

  毛主席: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有拉有打,拉中有打,打中有拉。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我们多年没有讲过这一套了。

  多数和少数构成正反面,多数是正面,少数是反面。当自己处于少数时,就从多数里转化(群众工作)、从敌人那里转化(歼灭战),最终实现自己处于多数、敌人和对手处于少数。

  证明三

  毛主席:西安事变后南京一切注意力集中在捉蒋问题上,把张、杨一切抗日的主张都置而不问,更动员所有部队讨伐张、杨。这是事变发生后所引起的黑暗的一面。这次事变促进抗日与亲日的分化,使抗日战线更为扩大,这是事变发生后所引起的光明的一面。现在光明面被黑暗面掩盖住。我们应坚定地站在抗日的立场上,对于光明面予以发扬,对于黑暗面给以打击。

  光明和黑暗构成正反面,光明是正面,黑暗是反面,最终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制止和打击了分裂和内战企图。

  这一策略实现了由弱变强。

  第二、从最坏可能性出发,不抛弃好的可能性

  毛主席: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不是抛弃好的可能性,而正是为着争取好的可能性并使之变为现实性的一个条件。

  这个策略,一种是意味着要远看一步,即以最坏可能性为现实出发,来作部署和实践。另一种是意味着要避开最坏可能性——即是选择路线问题。

  证明一

  毛主席:然而大势所趋,必难持久,不管决战胜败如何,太原与整个华北都是危如累卵。

  因为太原不守这个最坏可能性,无法避开,既然无法避开、就要远看一步,所以就要以太原沦陷为工作的出发点。所以,

  毛主席:一切工作应在敌占太原的设想下作布置的出发点。

  这就是远看一步,即当敌人已经占领太原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我军仍然能开展工作。这就是以未来来控现在,以未来来活现在。

  证明二

  毛主席:凡必不可免之钱,予以慨允,使受者得所。将来要塌台,让他塌去 (实际上不会塌的),此时不与断断计较。其原则就是“必不可免”四字。弱小部分,予以扶助,亦包括在此原则内。

  既然必不可免,就以之现实发生,远看一步,所以就不与断断计较,予以概允。

  这一策略,实现了自己不遭遇灭顶之灾、不遭遇突然毁灭,这是一个稳健的策略。不能理解这个策略,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只有跟着毛主席才能活,就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军阀在蒋校长手下栽了,但只有毛主席绝不上当。

  罗瑞卿:“你们可以批评我“愚忠’,这很容易,但是我们对毛主席的信任,不是凭空产生的。你不要觉得我们都没脑子,那个时候我们对毛主席的信任是最直接的,就是跟着他才能活下去。

  不能理解这个策略,就不能理解第二件事,第二件事正是这个策略的表现,以资本主义复辟为最坏可能性、以资本主义已经发生远看一步作出的部署。

  第三、立足于不败之地

  毛主席:使我们完全立于不败之地,完全立于主动地位。

  立于不败之地,就建立了主动权,也即是就是立足于主动权。除了胜和败,还有一种叫不败,固然不能胜,则让对方也不能败我,以待我可败对方。

  证明一

  毛主席: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

  这正是从立足于不败之地出发,建立起运动。

  证明二

  毛主席:如果遇到什么人在军事方面主张采取逐步推广的政策,在地方工作方面主张集中力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求自立于不败之地,则谥之曰“保守主义”。他们的这种错误意见,就是今年八月湘赣边界失败以及同时红军第四军在湘南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以求立于不败之地的策略,被那些错误意见者谥之曰“保守主义”。

  正是先立足于不败之地,所以,可以后发制人、可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歼灭战。正是先立足于不败之地,所以在敌人对我方施加压力时,也能抵住。而那些不能先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当强大敌人施加压力时,就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强大的敌人,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可以反复攻击,只有以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对付立足于不败之地。

  个人的崇拜,正是在第二件事中,保证自己立足于不败之地的一个办法。

  毛主席:“干部决定一切”一一群众呢?在这里缺乏辩证法。

  结合这句话,就可以理解。结合这个策略,就可以理解。

  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办法在于——对于两种相反的情况都能对付、把自己置于能对付两种情况的位点。

  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办法在于——一分为二,建立起三方博弈。

  第五、群众路线,走向正确。

  这是一种冷启动的方式,在自己什么都没有,在自己只有正确的主张时,这是一种冷启动的方式。

  毛主席:在有共产党组织的地方,那些地方的工人农民,凡是赞成共产党的主张,他们就是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上的领导,如果已经组织起来了,那末,也已有了组织上的领导。

  通过和群众结合,走群众路线,就以正确主张实现了领导、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不够正确走向正确。

  这是自力更生的办法、这是白手起家的办法、这是不断走向正确的办法。

  证明一

  毛主席:组织里的坏头头,要靠那个组织自己发动群众去处理。

  这就是不代办,宁愿它错着,仍然要走群众路线、由群众之手处理。

  证明二

  毛主席:空白村子是右的领导完全不去发动群众的结果。命令主义,表面上是在积极发动群众,实际上是用少数人包办及强迫群众服从的办法,代替群众自觉的与有组织的斗争,即用非群众路线代替群众路线,其结果亦仍然是空白村子,并使群众受到坏影响。

  这就是毛主席轻易不用命令主义,而是以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自己的当家作主,以免人亡政息,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做法,虽然错误一时造成损失、但它与群众自己能判断能当家作主的长远利益来看,则这种一时的损失显得微不足道、并且是必须付出的最小代价。

  证明三

  毛主席:这样打歼灭战我看歼灭不了敌人。要依靠群众,把群众发动起来,扎根串连,冷冷清清。这个空气太不浓厚了。这个搞法和我们过去搞法不一样。要几个月歼灭敌人,我看方法要改,不依靠群众,几个月搞不起来,想个办法吧!

  正是以群众路线,就打出了歼灭战,正是发动了群众,所以实现了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空投)加大炮。

  正是以群众路线,所以,以自己很小的力量,办出了很大的事,才能打败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一种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办法。显然第二件事,正是群众路线表现出来的特点。

  第一件事的目标如此之大,而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第二件事,绝难想象目标会如此之小。第一件事对应的是建国(所以要打击当权的敌人、敌人是现实的)、第二件事对应的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要打击潜在的资本主义道路、以资本主义道路为既成现实作的准备)。

  公者无私!

  虎妞儿读书 2023-08-17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