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死的哲学,要活生生的哲学
——“第二届先锋哲学论坛”综述(一)
詹文杰 李梓昂
发表日期:2023年05月17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3月31日-4月2日,第二届先锋哲学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哲学所西方哲学学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承办。
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高度肯定了论坛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不要死的哲学,要活生生的哲学”,同时他表示,“先锋哲学”不是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不是对哲学的背离,而是回归哲学的本性,哲学回归本性也就是回归生活,回归实践,面向真实的问题。接下来哲学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王齐研究员致辞,她对各位参会学者以及以各种方式关心哲学所西方哲学学科发展的学界同仁表示感谢,并且对本届先锋哲学论坛的基本构想和筹备过程做了简要介绍。
本届论坛以“擂台”的形式设立了五场分论坛,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杰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向晨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波教授、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孙周兴教授和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担任“擂主”;每场擂台各有三位“攻擂人”就擂主的学术主张给出评论和质疑;同时每场擂台有若干“先锋观察员”及现场听众就擂主和攻擂人的观点进行提问或展开讨论。
尚杰擂台
3月31日下午第一场分论坛由尚杰担任擂主,三位攻擂人分别是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王宏健副教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春明副教授,王齐主持。
尚杰作为擂主发言主题是“结构体系性哲学的非理性起源——从直觉主义数学或‘语言的他者’出发”。他从对结构性体系性哲学的质疑开始展开论述,指出西方哲学传统强调精确性与确定性,与数学密切关联,由此,语言、逻辑、形式和体系等概念是构造体系性哲学的要件。但是,尚杰提出,这些概念的起源都必须来自非语言或前语言的思想本身,因为存在无法还原的思想剩余物,如直觉、无限和不完备性,等等。这些剩余物作为“语言的他者”出现,与直觉的深渊相关。因此,他主张跳出逻辑和语言,诉诸于“前语言”的混沌状态,才能够达到语言的边界,即具有连续性的不可言说的内在生存活动。
第一位攻擂人江怡以“语言与逻辑,直觉与自我——读尚杰《结构体系哲学的非理性起源》”为主题进行攻擂,他主要从语言与逻辑的问题、直觉与非理性的问题以及意识与自我的问题三个方面与擂主商榷。江怡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最直接方式,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逻辑是言说的基本方式,语言无法超越逻辑。此外,通过对直觉的概念进行澄清,江怡认为直觉并不是非理性的产物,相反,直觉建立在理性能力之上。最后,江怡通过当代脑科学和维特根斯坦的相关理论对自我意识问题做出说明,并且指出尚杰所引用的塔西奇的观点实际是对后现代主义缪误的揭露和批判。
随后,尚杰对江怡的报告做出回应。他提出,自然语言不能被逻辑完全概括,要关注语言的发生。在当代发生了由语言向图像转变的处境中,我们需要重新考察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尚杰认为,自己所谈的“我”不能被理解为一种观念或者自我意识,“我”不止具有语言的性质。陈波按耐不住提出质疑,他说,学术研究需要分享和交流,而躲在私下的、内心的私密性无法被他人进入,因此必须提供指引和暗示,意识的深渊需要路径才能显露。尚杰做出回应,认为陈波的提问已经表明他完全能够理解自己,共享自己的感悟,且分享的形式是多样的。
第二位攻擂人王宏健的报告主题为“实践智慧与整体性形而上学的重建——如何应对历史义和虚无主义的挑战”。他首先围绕“更多”这个表述做阐释,并围绕同一与差异的问题、非语言他者与语言的问题展开批评。首先,王宏健提出,“更多”也是一种形式,但并非形式主义的。“我”虽然是超越的,但也是同一的。他把问题关联于古希腊的实践智慧概念,认为实践智慧包含了逻各斯之外的超越性和不可还原性,它面向生活的整体,朝向瞬间的时机性,始终是未完成的。其次,王宏健试图论证,不同种类的同一和差异是本原的双重面向,二者并无高低之分,真正的同一性可以容纳差异性。最后,他强调努斯的语言超越了逻各斯的语言,但是努斯的语言离不开逻各斯的语言。
最后一位攻擂人王春明作了题为“解构逻辑对逻各斯架构的依附”的报告。首先,他分析了尚杰文章的标题,提出解构是自反驳的,因为“解构”需要依附于它所针对的因素,而彻底拆毁逻各斯架构会让“解构”自身变得不可能。其次,王春明分析了尚杰提出的关键概念,进一步说明,只有在逻各斯架构中被先行排除,解构逻辑才能抵抗逻各斯主宰性的架构,在这个意义上,解构逻辑和逻各斯架构是共谋的。最后,王春明针对语言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语言不能被肤浅显地理解为符号系统,因为符号系统没有涵盖全部语言现象,而“语言的他者”这种说法已经把语言限定为符号系统。他提出,非语言的经验本身需要基于语言经验的场地才能实现,语言的擦除需要日常语言的经验作为前提。
尚杰分别对两位攻擂人的发言做出回应。针对王宏健的质疑,尚杰提出,整体性是一种预设,整体性的判断实际是不完备的判断;如果借助同一性来说明差异,那么思想不能获得进展,因为差异的重点在于不对称性。针对王春明的批评,尚杰认为,这种批评假定了批评对象处于一种理论状态,但是,解构逻辑不是理论预设先行,而是一种事实性的行为,是不知不觉的“破坏”。最后,尚杰强调语言的本质是形式化的,作为语言的声音一定具有含义。前语言可以通过某种图景和行为传达意义,未必需要通过语言。
自由讨论环节,孙周兴就同一与差异的问题向尚杰提出质疑,认为海德格尔并不主张差异的虚无性,而是主张指向普遍意义的非同一性,他本人更倾向于折衷主义的立场。王春明、王宏健、孟强、詹文杰和苏德超针对解构逻辑的发展过程、整体性形而上学和同一性的含义、人工智能和语言等方面的问题与擂主尚杰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