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东方智慧并非不可捉摸
智者说
上文我曾经谈到,“如果你对我的这番议论感兴趣,敬请关注我的下文《神秘的东方智慧并非不可捉摸》。”下面我就在这里兑现承诺。
一
先来说一说智慧是什么呢?智慧与知识显然不是一个概念。是指人很聪明,头脑灵光,既不是愚蠢,也不是昏聩,形容人很聪明。灵魂通透了叫做醍醐灌顶。一个人突然有了灵感,当然是智慧的最佳状态。
智慧既不同于知识,又不同于聪明。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很聪明,却不能说一个人很智慧。譬如我们说这个孩子很聪明,却不能说这个孩子很智慧。我们说一个人有智慧,却不能说一个人有聪明。我们说提高人的智慧水平,却不能说提高人的聪明水平。聪明具有先天性,智慧则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聪明。
有智慧,达到智慧的境界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处于聪明绝顶,灵魂通透的状态,就是能够让灵感如约而至的状态,就是灵性发挥出来的状态。就是人们常说的具有了创新能力的状态,并且能够实现发明创造的状态。
二
达到这种智慧状态是否有某种路径呢?当然是有的。让我们从下到上。通过人的智慧所通达的境界来认真体验一番——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宋朝柳咏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习惯于将其理解为艺术创作、思想观念创新乃至人生奋斗与成功的三种境界。揣度起来,这三种境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类认知活动的三种境界,第一种为独入疑境,第二种为苦苦求索,第三种为蓦然醒悟。
宋代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过佛家参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人们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山本来就是山,水本来就是水。
第二重: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便有了更多的发现与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笼统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笼统的水了。在山这一大概念下,有了许许多多的认识,草、树、石、崖、泉、溪、鱼、蛙等等,还有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如峻峭、挺拔、雄浑等等。进入这些具体的认识领域,就如同我们陶醉在情节 的描述中,却忘了小说的书名一样。
第三重: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
说到认识的境界,人们习惯上理解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也可以说是认识的两个境界。
康德沿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认识过程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黑格尔对此评价说:“在精神的范围内,应以分为三部分为主,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说是康德的功绩,他曾首先促使人注意到精神应分而为三的事实。”(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第415页)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种境界说。
比较上述的境界说,以我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可以把人们的认识境界分为这样五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感性直觉。
在这一阶段,人们凭借生理的冲动、胆识和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行事。他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在开始的时候也说不出来究竟应该如何做,仅仅是依赖感性的直觉,就这么做了。撞到南墙了,回头再向北撞。人们在开始做一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往往都依赖于感性直觉。当然,这种凭借感性直觉行事的,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第二层境界:个别知觉。
在这一阶段,经过无意识的探索活动,有了偶然的成功,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经验总结,认识了个别的道理,并且能够欣欣然地说出某种道理。当然,进入这一阶段的人,往往容易犯所谓“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第三层境界:辩证知觉。
到了这一阶段,发现了那些个别道理的自身矛盾,而且发现了和自己原来所掌握的个别道理相互对立的道理。懂得了“一分为二”,学会兼顾“另外一个方面”。当然,进入这一阶段,一些人又会感觉到迷惘彷徨,处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第四层境界:系统知觉。
进入这一阶段,不仅认识并兼顾相互对立的道理,而且实现了对于各种道理的系统认识。对于世界从宏观到微观有了整体的把握。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轻松往来,触类旁通,各种道理了然于胸。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正所谓“头头是道”。但进入了这一阶段,也未必事事成功。因为还有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第五层境界:灵性直觉。
在普遍地掌握了各种道理的基础上,“忘却”了各种道理。头头是道,同时又明白头头并不是道。因为“知之之道,不可待言也。”(《嵇康集·声无哀乐论》)佛祖释迦摩尼不是也说: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即为错吗?进入这一阶段的人,认识主体所动用的不单纯是理性,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一种参悟,一种全身心的体验。与这种智慧活动相伴的,至少还会有一种愉悦欢畅的快感和沉稳踏实的自信力。这时候,人简捷地凭借一种直觉行事。当然,这时候的直觉已经与感性直觉有了本质的区别。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天人合一、无法言说的境界。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五层境界,我这里以打乒乓球为例作一解说:一个从来也没有学过打乒乓球的人,接过球拍,也可能打出一两个好球,这就是感性直觉;开始学习了,对一种来球有办法对付,这是个别知觉;经过训练,除了用一种方法对付这种来球外,还学会了另外一种方法,这后一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对立的,这就是进入了辩证知觉的第三层境界;除了对付一种来球,各种各样的来球,都有办法对付了,而且这些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进入了第四层境界——系统知觉。大家都知道,高手对决,不再是比技艺,比的是一种状态,发挥得好,你就是进入了游刃有余、物我合一的灵性直觉的第五层境界。
上述五层境界,用我们熟悉的词汇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层,是无明确认知状态下的直觉;第二层,认识到一点,是“一点论”;第三层,认识到两点,是“两点论”,是辩证法;第四层,是认识到全面、系统,是“整体论”、“系统论”;第五层,是圆融的通灵。
进入了第五层境界,就是进入了灵性的层次,就是进入了通灵的境界,就是达到了佛家所谓的“大境圆融”、“大智圆融”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孔儒所谓“圣人”的境界。
就人类的智慧水平而言,康德将其分为这样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我以为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感性,对应的是经验;二是理性,对应的是科学;三是灵性,对应的是哲学与艺术。我这里所说的艺术,不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艺术。遇到画家,我们会说,是搞艺术的,遇到唱歌、跳舞的我们会说,是搞艺术的。这些当然是艺术,但局限于这些,就窄了。我说的是一种大艺术,举凡把一定的本事修炼到极致,实践效果很神奇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譬如战争艺术、决策艺术、管理艺术、用人艺术、领导艺术等等。力工依赖感性、工匠依赖理性,而大师所依赖的则是灵性。许多人承认理性,未必承认灵性,其实,灵性这东西是存在着的,如我们常说的灵感、灵机一动等等。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没有体验到灵感的,他的“作品”必然是平庸的甚至是拙劣的。
三
通达智慧的最高境界,我们需要把握哪些要点呢?有几个词汇需要我们认真领会。
第一是“空”。
我先来说一段故事,说的是在明朝,有一个大臣,因为替人打抱不平,得罪了一个大宦官,而且还顶撞了皇帝。结果被打了四十大板,并且被发配到边远的贵州去了。那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火车、汽车。从京城到贵州,一路跋涉很辛苦。光有辛苦还不够,你得罪人了,人家还想灭了你。这个宦官派人前来追杀他。他察觉情况不妙,装作投水自尽,侥幸上了一艘商船。不料,这条船在海上又遭到台风袭击,随风飘到了福建海岸。上岸以后,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返回故乡浙江的余姚。与亲人告别之后,走江西、过湖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了贵州。由于来时匆忙,路途多艰,他来到这里时,手头没有什么书。只能凭记忆,重新温习以前读过的经书。这样做的结果,反而启动他的独立思考,跳出了“以经解经”、“以经注经”的窠臼,使之得以标新立异,创立新说。他在这里写成的《五经臆说》,成为其心学的开山之作,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著名哲学家的基础。这个“臆”字,颇为耐人寻味。不是照着书本去想,而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凭借记忆,天马行空般地去想。说到这里,大家已经猜到了,我说这个人就是王阳明。
试想一下,如果他仕途顺利,转任到哪里都被人簇拥着,都带着“四书五经”,最终不过就是封建王朝中一个普通的大臣。恰恰是因为没有书,靠着回忆、揣摩,最后成了一代心学大师。
我曾经说过,没有记忆便没有思维,没有遗忘便没有创造。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要想着某些东西的。没有记忆里的这些东西,大脑空转不起来。佛家禅修的时候,需要静,需要把心思放空,同时,也强调要有个“话头”,由此思考下去。佛家强调的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既然想不通,既然想调动的灵感没有出现,没有来,不妨停下来,心思放空,重新起头再来。当灵感来袭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十分洁净,处于一种空的状态,任何的记忆都荡然无存了。相反,在没有灵感来袭的时候,则觉得心里很满,甚至是乱糟糟的。
我曾经把智慧比作火苗,把知识比作木柴。火是靠木柴燃烧的,你不能没有知识,但是,你的头脑完全被知识占据了,智慧的火苗又可能被压灭。
第二是“入”。
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在民间称之为“入道”。要入道首先要入“道”所在地方。道在什么地方,当然在客观对象那里。
德国经济新闻网站2月28日报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2年全球PCT体系共注册27.8万项专利,其中中国注册专利70015项,排名第一,其后依次是美国(59096项)、日本(50345项)、韩国(22012项)、德国(17530项)。德国新注册专利数量仅增长1.5%,低于新冠疫情前水平。WIPO首席经济学家芬克(Carsten Fink)表示,机械工程等德国传统优势行业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在计算机和数字通信技术方面,德国的增长不如其他国家。大多数已公布的PCT专利来自计算机技术,其次是数字通信、电气机械、医疗技术和计量技术。中国华为公司以7689项专利领先,韩国三星电子、美国高通、日本三菱电机和瑞典的爱立信均榜上有名。
看到这个报道我们当然会很高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来呢?我们大学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大奖,可是在不同的实践领域,我们的专利申请量又是最多的。说明智慧的成果不在课堂上,而是在不同的实践领域,在实验室。如果我们不能进入实践领域,不走进客观对象,固然是不能达到智慧的最高境界的。
第三是“融”。
直观需要体验,体验需要进入,进入实现圆融,圆融达到境界。很多人常说“不二法门”。什么叫不二法门。平时我们用这个词的时候,总是从字面上理解,不二,就是唯一,就是没有第二个选择,这是唯一正确的法门。其实,这个不二法门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意思,我们认识事物,认识主体是一方面,认识的对象,或者说认识的客体是另外一个方面,这就是二,怎么能不二呢?就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圆融在一起,这就是不二了。
人类的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叫做认识,另外一种叫做实践。认识活动,是主观对客观,实践活动是主体对客体。这里所谓的“圆融”,在认识活动中,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圆融;在实践活动中,是实现主体与客体的圆融。如何形容这种圆融呢?如果你有所体验,可以做出多种形容,不过,可以肯定地说,你如果真正实现了这种圆融,你对于客观、客体肯定会有那么一种亲近之感。
毫无疑义,实现了这种圆融,便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便是进入了智慧的最高境界。
智者说工作室 202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