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超越西方的关键点
智者说
中国能超越西方吗?我的回答是,目前看,很难;但是,存在着这种可能。而决定着这种可能性的,有一个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是什么,容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再讲。
一
先来说说为什么超越西方很难——
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超越其他国家和地区,首先表现在科技水平上。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富裕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发源于西方,我们中国是跟在人家后面学习的。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是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我们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之上有了自己的一点创新。
科学技术是怎么来的,当然是靠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而人才的培养最终归功于教育。我们的教育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
据最新统计,在全球领先的1000所研究型大学中,中国内地共有191所大学上榜,其中10所位列世界百强,比去年增加2所。其中,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22,位列亚洲第一。北京大学名列第29,浙江大学排名第33。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46,首次入围全球50强。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位列全球第54、第63、第72和第89。中南大学、南京大学首次跻身全球百强,分别排名第93、第94。
这个数字自然令人鼓舞,但是,还有一个数字就令人汗颜了。在世界大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名单里,中国的大学一个也不占,一直保持着0的记录。
现代大学应当从欧洲中世纪开始。那时候的大学与宗教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培养牧师和僧侣,称之为修道院大学。在修道院大学的基础上逐渐的发展,形成了现代较为正规教育机构的雏形。 修道院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公元5-7世纪是第一阶段,修道院学校主要针对牧师的培养。8-10世纪是第二阶段,这个时期修道院分为内院和外院,开始了对外授课。11-12世纪是第三阶段,开始具备了现代学校的特征,有了分科教学培养。由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帝国的原有教育系统彻底崩溃,社会文化水平急剧下降。修士们开始承担起文化教育的责任,甚至有人一手拿着拉丁文法教科书一手拿着圣经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教。培养有知识的教士成为了教会的必然需求。于是,第一所修道院学校——维瓦留姆修道院学校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12世纪后半叶,最早的大学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他们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后来各大学的建立模式都深受其影响。
现代大学最著名的有两所学校,一是牛津大学,二是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始创于1167年。是英国亨利二世为笼络人才,召回在巴黎留学的所有英国学生而创立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牛津大学成为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一个中心,它尤以古典文化和哲学研究见长。牛津大学先后培养了20多位首相,72位诺贝尔获奖者,它对英国和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哈佛大学创建于1636年,有人说“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哈佛大学的诞生源于17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了能够在美洲大陆长久统治下去,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哈佛大学先后培养了6位总统,截止2021年,共有156位教职工和校友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904年1月13日)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以19世纪末日本学制为蓝本,该学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1)初等教育段9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2)中等教育段5年:中学堂5年;3)高等教育段7年:高等学堂,即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学生自7岁入学,28岁大学毕业,共需学习20~21年。很显然,中国的现代教育是跟西方学来的,明显落后于西方。
我们可以把现代西方教育的出现,看做是理性时代的产物。现代教育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展现的重要标志。
然而,现代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弊端恰恰体现在它本身所具有的并且曾经引以为傲的作用和意义上。这种作用和意义就是知识的传承。回过头看,没有这种传承是不行的,没有这种传承,人类已经发现和发明的知识无法普及;没有这种普及,便没有那么多的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没有这种传承与普及,现代科学技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遗憾的是,正是因为这种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发现与创新。在传承的过程中,很多无用的知识和伪知识堂而皇之地进入了课堂。教师们为了饭碗,需要老老实实地制作教案,规规矩矩交给学生去背诵。为了职称,需要拼凑出著作。
一提到哲学大家,如今的很多人都会想到海德格尔。一提到哲学巨著,如今的很多人都会想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可你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出版的吗?
1925年,马堡大学哲学系的哈特曼教授即将离去。8月,系里向柏林教育部提交了一份推荐信,建议提升海德格尔为教授。然而,教育部却否定了这个建议,理由是海德格尔10年内没有发表任何东西。系主任找到海德格尔,敦促他尽快出版一部著作。为了提职,海德格尔在自己两部讲稿的基础上,以《存在与时间》为题,开始撰写书稿。一部讲稿是1924年的“时间概念”,另外一部是1925年的“时间概念史导论”。他把写完的书稿送交教育部审批,教育部认为“还不够充分”。海德格尔再次充实后,直到1927年春,才在胡塞尔与舍勒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辑发表了计划全书中内容的三分之一。当年10月,又经历了种种波折,海德格尔终于如愿以偿被提升为教授。
从国外说到国内,我们的许多大学教授,为了晋升教授、副教授,拼凑出了多少文字垃圾呢?这样的文字垃圾,大多是靠花钱买书号出版的,书出版了,职称评完了,这些文字垃圾也就像其他无用的垃圾一样,被搁置起来,或者直接卖到废品收购站去了。
学生们为了取得文凭,以便获得进入社会的资格而老老实实地学习,要通过考试,必须背记大量的知识内容,这样就大大限制了理应得到发挥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则是这种填鸭式教育的最大受害者。这一点,我们无需进行深入的考察,只要比较一下我们的课堂与国外的课堂里的情形就不难推断。人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是几十个学生坐在那里鸦雀无声地听老师照本宣科。
痛切一点说,我们的大学,理工基本靠灌,文科纯属扯淡。试问一下,除了考古学之类有点知识类技术类的东西,在我们所谓的文科知识中,什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有哪一条算得上真正意义的定理与定律。就这么扯来扯去,总有一些性情古怪的教授冒出几句荒诞的话来,于是“公共知识分子”,成了人们不齿的“公知”。
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顶尖大学,这个大学有个国内大学中顶尖的哲学系。在这哲学系里呆过不少国内顶尖的哲学大师。我曾经浏览过这个哲学系的网站,发现他们还出了一本杂志,叫什么《哲学门》。我仔细看了一下杂志的目录,顿时兴趣索然。所有的标题里几乎都有某某哲学家、某某哲学著作的字样。不知现在是不是仍然这个样子。我无意批评,无意贬低,更无意抵毁。只是想探讨一个问题,这种学习体会类的文章究竟价值几何?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强调学习,强调我们的思路要和以往的哲学家们“连”上,连来连去,都是复述原有哲学家的观点,“独立之思想”还有吗?学生为什么就不可以直面问题,为什么就不可以从“根”上思考出自己的一点什么来呢?
按道理说,上了大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必要的语言工具,有了自我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一本书,或者说老师的那一套建材,学生一两天就可以读完,一两个星期就可以读透了,可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学生上大课,上小课去听讲,一讲就是一个学期呢?为什么不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交流相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来呢?
现代教育需要改革,我们也确实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实施了一些举措,包括过去所讲的“教育要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如今的中小学减负,大学要办研究性大学等等。然而,我们之所以没有完全实现现代教育的转型,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在思想观念上一直以为,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只需调动记忆能力便可),一张考卷定成绩,学习成果容易评判,免争议。
从我们的教育现状推断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要想超越西方,实在是太难了。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
再来说一说,我为什么还要说中国仍然存在着超越西方的可能呢?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是靠人的认知能力实现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大大提升并延展了人们的认知能力。
过去我们需要靠个体去学习和掌握外语,现代翻译软件可以让我们很快就把外文的意思翻译出来。
过去我们需要用大脑去实现有限的记忆,现在通过软盘就可以实现大量记忆。我们需要资料不必绞尽脑计去想,也不必去翻阅书本,通过计算机上网,就可以轻松查阅得到。
如今人们热议的脑机连接如果真正实现,人们则不必费尽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去学习了。瞬间就可以实现知识的灌输。而人类智慧的绝大部分功能,都可用于灵性意义上发明创造。
人类的智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性,就其结果来说,对应的是经验;二是理性,对应的是科学;三是灵性,对应的则是哲学和艺术。
科学对于人类的功绩是巨大的。然而,人类要想仅仅通过科学完全弄懂宇宙间的所有奥秘,就跟拔着自己的头发想要离开地球一样办不到,因为科学所依赖的人类理性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要真正揭示宇宙的奥秘,必须最大限度地借助自己的灵性。
有关科学的局限性,已经有许多探讨文章,说明人们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在我看来,科学的局限性至少可以总结归纳为如下三点:
第一,科学无法完成所有必要的实证。就客观对象来说,有些可以实证,有些本身就无法实证。就主观能力来说,人的感知能力有限,无法完成所有应该完成的实证。科学可以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超验的东西无能为力。
第二,科学无法把握偶然。我们可以把握那些感知所及的客观存在,却无法把握过程中的偶然变故。这种偶然变故需要由灵性来把握。
第三,科学在人类实践中无法解决临场的灵性发挥问题。科学提供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在实践中灵活地把握规律,却不是科学的事。如果仅仅局限于科学,那便是一种可笑的“纸上谈兵”了。
展望人类自身发展的未来,是内在的灵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圆融,达到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
中国本土文化中有孔儒学说,有道教,佛教进入中国并融入本土文化后,讲究禅修、实修、内观、内省、直观。这种文化传统被西方称之为“神秘的东方智慧”。这种东方智慧,无疑是有利于达到那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境界的。我说中国仍然存在着超越西方的可能,我所说的可能超越西方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发挥出这种“神秘的东方智慧”。
人类文明总是在地域间的此消彼长中发展的,或许理性与科学在西方得以昌盛之后,“神秘的东方智慧”会在灵性直观中得以彰显。
如果你对我的这番议论感兴趣,敬请关注我的下文《神秘的东方智慧并非不可捉摸》
智者说工作室 202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