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院士学阀制度——精英主义的高产神话破灭了
云川智库 2024年12月16日
废除院士学阀制度
——精英主义的高产神话破灭了
最近,网上有人发文《现如今的院士》,全面揭穿了院士制度的垃圾作坊,精英主义的高产神话破灭了。
一
无论中外,在注重名利位色的社会条件下,尤其是今天的院士或一级教授(文、理、科均有),大都是一些精英主义、崇洋媚外、四唯五唯、庸劣塞道、知识垃圾的流水线产物。
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1. 基本不参加授课活动。
2. 课题组规模异常庞大,有数个小老板坐镇。
3. 实验设备十分丰富,整个院系中相当比例的科研经费都被垄断。
4. 研究方向以容易发高影响因子的热门领域为主。
5. 对课题组学生的指导几乎为零。
6. 频繁参与行政社交和企业活动。
7. 在院系中的地位极高。
他们一般只追热门容易评奖评优的方向。至于对科研的热爱,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至于那些真正坐冷板凳的学者,按照目前的评价体系,他们也拿不到院士的帽子。
二
众所周知,要科学,不要科学主义;要精英,不要精英主义;要院士,不要院士(学阀)制度。
初早期无利可图,支撑老院士走下去的,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信仰,是对科研的热爱,是对祖国人才培养的重视。
中晚期唯利是图,至于支撑现在的院士们走下去的,当然是钱和名利,他们可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尚。
对比可知,院士们在无利可图时能出科研大成果,在唯利可图时难出科研大成果,事实与愿望背道而驰,这样的制度改革或废除刻不容缓。
现实中,科学、精英、院士制度都是双刃剑。善时造福人类社会,恶时祸害国家人民。
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精英主义的表现。有诗为证:也能善,也能恶,眼前善恶凭他作。善时成佛与成仙,恶时披毛并带角。
三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家不上贤和墨家尚贤,即对待精英主义的态度截然相反。
老子曰: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人心不乱。
简单讲,文化不上贤,不搞精英主义;经济不贵难得之货,不搞奢侈浪费;政治不见可欲,不搞党同伐异。则人民诚实守信,天下太平盛世也。
有人不理解更不服气,认为尊重贤能人才,利国利民,不可不富贵敬誉之,方可得而众也。
比如,墨子《尚贤》曰:
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
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後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墨子上述尚贤所言,涉及到人才的分类、准则、使用问题,也很有道理。
其一,人才分类:科技(方术)人才、道德(哲学)人才。除此之外,都不是贤能与良士。
其二,人才准则:不义者不用,正义以道德(正道)为准则。不符合共产主义或人类正义事业需要者,妖魔鬼怪、砖家叫兽都不可用。圣王为政,不可使不义者获得富贵亲近。
其三,人才使用:欲成其事(结果导向),地位、财富、权力,缺一不可。要以功成正果为导向,个人名利位色、富贵敬誉之,一个都不能少。
四
严格讲,不上贤指不以贤者至上,反对精英通吃一切。尚贤,指不拘一格选拔使用人才。二者并无根本冲突。问题在于,不上贤与尚贤,孰优孰劣呢?
当代圣贤朱老师指出:
其一,短期与长期区别。
从短期激励来说,墨子尚贤可用,人才内卷,越用越少;从长远发展来讲,老子不上贤可取,人才辈出,越用越多。
比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民国能出人才,新中国教育难出人才?
不是民国教育方式真能出什么人才,而是旧中国灾难深重、新中国百废待兴,为积压在中国民间的贤能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
新中国前三十年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一些速成人才,成才动力不足,文化积淀不够,违背了人才发展规律。
后三十年改革开放,有才无德的不义者多受重用,结果有数量缺质量的学术泡沫、垃圾论文成灾,四唯五唯只能出砖家叫兽。
其二,短期服从于长期。
人才成长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选择性和偶然性。
在不上贤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里,人民具有五大保障,共产主义事业需要道德贤能——以道会友,以理服人,先觉觉人,利人利己,人才有足够的问题意识、结果导向、个人兴趣和发育时间,比学赶帮带蔚然成风。
诚实劳动、实至名归的圣贤者,得富贵敬誉;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不义者,身败名裂受惩罚。
反之,在尚贤的国家主义里,以精英为本位,精英通吃一切,非精英得不到扶持,抄袭盗用、占有他人成果,防不胜防,尚贤属于竭泽而渔方式。
第一代是积压的贤能(精华),第二代是速生的庸才(水货),第三代是内卷的劣才(骗子)。
综上所述,今天的院士学阀制度及其怪现状,都是国家主义、四唯五唯、庸劣塞道的根本表现。为恢复实事求是,保障守正创新,废除中国院士制度,刻不容缓!
朱云川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