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哲学界的“宝藏”,今天终于被更多人看到了
哲学之路 2024-05-08
我常常感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在学习任何东西之前,可能都会问上一句:“它有什么用?”比如上大学选择专业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去考虑这个专业将来毕业后有什么用,能做什么工作?
无法停止衡量的我们,习惯对当下的事物以“有无实用价值”归类。而与哲学有关的事物,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因其社会功能性欠缺,以及难以攻克(晦涩难懂),便被大众习惯性的冠以了“冷门”标签。
就拿我的切身经历来说,我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大一那年刚入学时统计发现,当时班上共有50名同学,其中主动报考哲学专业志愿的仅有17人,另外33人都是服从专业调剂过来的。后来大一上学期结束时,就有2人主动退学,还8人通过各种方式转去别的院系专业了。
但好在最近几年,哲学愈发找到了自由肥沃的生长土壤。比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偶然顿悟,将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辨混搭出那么点“世外高人”的意境追求。纵情享乐、探索世界、反思自我,三者之间构起了和谐的能量循环场。
似乎大家都开始渐渐对“人生”这场命题有了自己的哲学意识。但如果冷不丁被人问起:“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哲学这个词就像“文化、文明”一样,到处都用得,毕竟“生活之中处处都有哲学”嘛。
随便打开一本哲学导论书籍,我们立刻就看到很多种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探究最普遍的真理”,到“反思生活的意义”,等等。
但自始至终我们还是很难解释清楚哲学到底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
直到昨晚,我看了腾讯视频新推出的一部思想类纪录片《解释鸿沟》,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陈嘉映,一位拍摄期间恰逢退休的哲学教授。节目开场时给人一种“这么近却也有点远”的感觉,他在镜头前的餐桌旁与前来沟通拍摄细节的“说客”侃侃而谈,在电话里与故人家属沟通悼文最合适的人选,在学生面前把晦涩难懂的论文课题拆解成日常细则让屏幕外的我们慢慢尝试咀嚼。
《解释鸿沟》在我看来呈现的是带上了故事感和人情味的“见招拆招”。它不止是在拆解一位哲学学者内在的丰沛精神世界,还有跟生活的思想过招。
作为被学界公认的“国内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陈嘉映”,这个名字对于关注哲学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是哲学界的“宝藏”,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担任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虽有如此身份,但这也不耽误他笑呵呵的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街道上像无数个北京大爷一样,赶往与人约好的地点,去完成自己的退休打卡流程。
当然,陈嘉映作为一名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缜密的思维和渊博的学识是为节目背书的绝对力量基石。不过让我意外的是,《解释鸿沟》里的陈嘉映选择用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日常方式去为哲学灌注了颇具亲和力的模样。
纪录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发生在与学生沟通论文选题时。当谈及“理性与求真”,陈嘉映用“幸福与幸福感”举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缠绕”的哲学理论,将学术性的话题与自身的体验相结合,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认识。哲学的空间和层次深不见底,但是善用类比,让作为观看者的我们,也能轻松代入,理解并跟着去思考。
第二个场景,是当得知老友北京大学哲学系张祥龙教授离世的消息时。镜头里陈嘉映坐在马路边翻看手机里的合影照片,沉浸在过往的回忆中,那种欲言又止的沉默,呈现出了一位哲人在面对真实的“生死”问题时的真实状态。
人生是一趟不长不短的生命旅途,即便是在晦涩的人生课题里自由辩证穿行的旅者,也没有过多的在那个当下给“生与死”这种宏大课题标注注解。陈老欲言又止的沉默,让屏幕外的我在那一刻对“生与死”、“人生意义”这些宏大的命题完成了思想和解。
回望思想纪录片领域,我不禁感慨,国内终于有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它通过记录陈嘉映老师的思辨视角,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了解哲学的途径,以一种更纯粹的精神生活的呈现方式去让哲学更有生活化的细节温度,以及熨贴人心的精神颗粒度,为渴望良好生活的观众带来了不同以往浅尝即止的深度思考。
在《解释鸿沟》里,陈嘉映老师的思考方式也启发了我们,这种以哲学、理性的方式去探讨真实存在的生活中的问题、去进行解构,继而融入对当下的思考,这种既聚焦理性思辨,又能映衬出当下精神内核的过程,或许很难轻易去界定结果,但是这个思辨探究的过程,对于国内思想纪录片的发展总归是构成了“向前更进一步”的意义。
当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开始被正视,陈嘉映和《解释鸿沟》为观众构筑了一个思考塔台,让哲学与生活细节成为一对“搭子”,人们开始日常性登上塔台,自由刷新认知、有意识地去了解更广阔的未知。
再回到我前面提到的哲学是什么、有什么用的话题,陈嘉映的回答同样给人一种智识的魅力惊喜。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求知,是以说理的方式达乎道,而道是个人的精神生活和世界的客体相通的一种状态。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人的本性在于求知。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就刻有一句箴言,叫做“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也是一种哲学的求知。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认识你自己”
求知欲是人的本性之一,当人类对世间万物发出疑问时,思想就产生了;当人类对思想发出疑问时,哲学就产生了。
其实,最初的哲学就是从满足求知欲出发的,“哲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文,Φιλοσοφία(philo-sophia) ,意思就是“爱智慧”或“对智慧的爱”,哲学家就是那些热爱智慧的人。
说到底,哲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探究此一事的所以然、彼一事的所以然,而是要通过探究这些具体的所以然,最终达乎世界的深层原理。
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何还要读哲学?
我想说,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身,不随波逐流,建立一个稳定的内在自我。
陈嘉映说:问“为什么”是人的天性,哲学就是来回答“为什么”的学问。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
这三大哲学终极问题在有些人看来很可笑——毕竟生活的烦恼已经足够多了,哪来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这些抽象的大问题呢?
但其实我们生活中许多的烦恼,比如职业的选择、身份的焦虑、情感的迷茫等等,它的解决路径就藏身在这一个更大的“道理”之中,而这个“道理”就是哲学。
因此,哲学和理性在当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能有助于认识自我,能教会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与生活,引领我们用更丰富的维度去看待和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场景令我心有戚戚,陈嘉映老师建议“硕士不该用两年的时间去写论文,而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写出能通过的论文,这样就有时间去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
他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让生命更丰富多彩。
这是陈嘉映老师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年轻人的劝诫。活得明白,才是更好生活的原始出发点。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了解哲学也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关于人生的启示,也就是想知道我们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其它都是次要的。而这件事情,似乎要读一读哲学方可浅浅理解。
哲学的智慧河流,发源于往哲先贤们的辩论与洞见,影响了科学、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成果至今。面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卷帙浩繁的哲学著作,我们也需要一位像陈嘉映老师这样专业、有趣的“摆渡人”来导航。
而主动拥抱哲学的人,总能身在其中寻得内心充盈与自由。《解释鸿沟》穿行在无数个人生的切面之中,观察着、记录着,并陪伴着屏幕外的我们去探寻细微之物,带领我们去学习去感受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对人生的无限追问。
最终,所有的追问或许都可以归位于一种人生目的探寻与和解——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与其迷茫未知,不如活好当下,思想精神的扩容让人类的存续有了更多的传承。
陈嘉映和《解释鸿沟》的这场精神对谈,藏着我们需要的答案。让我们从他的身上,抓住了一些足以慰藉内心的确定性,活得更明白自得。
换句话说,哲学终是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所以,当一个人的内核在生活的鸿沟中不够稳定的时候,或许以接近哲学的方式可以吸取一定的安全感。它未必能完全解决问题,但它能够带领你接近问题的纹路,瓦解掉一些禁锢,最终帮助你有力量去挣脱一些束缚。
哲学的大门,从未对普通人紧闭。每当大家对生命虚无的意义产生叩问时,会发现,哲学总能以丰富的样态接纳我们的困惑,推开那扇虚掩的意义之门。希望《解释鸿沟》的出现,可以让那扇门再多推开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