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图书馆 > 民哲文稿 > 其他思想者

‌天文苑的思想渊源

栏目:其他思想者|时间:2023-12-14 12:22|阅读:196

  ‌天文苑的思想渊源

  天文苑 2021-12-19

  

  继往开来,学必有师,天文苑的理论思考来自于何方?这是网络的一些网友质疑的话题,对于天文苑的出现一些人是不解的,甚至是有怀疑的,更有甚者是诽谤和人身攻击,总之看待天文苑这样的一个异类,大家的眼光总是不一样。在此,本文对这样的一些质疑给予一个回复,也算是对一些不解,给予一个回答,不到位之处,还请诸位多多包涵。

  

  一、时空建制,伏羲开天

  

  自古的天子摄政都遵循一条准则就是“敬天授民”,后世的历代帝王,莫不以此为基准来安邦治国,这也是历代传国玉玺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原因。

  

  “敬天”,法则天地,取法于天地,以天地自然规律为用;“授民”,安排人世,定时空节律,为家国天下建制。这也就是中国人从始至终一直都把天地看得比较重要的原因。

  

  这一理论思想的源泉就来自伏羲氏的“仰观俯察,远观近取”。伏羲一画开天,开的是自然物理之天,同时开的也是人伦秩序的天。

  

  物理于天地自然,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定制,没有一个定制,我们无法对其变化万千的景象进行言说。

  

  人伦对应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又跟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天然的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离不开,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和分工,人伦的关键就在于伦理和分工协作。

  

  开自然之天建立的是时空体系,开人伦之天建立的是人类社会的相处往来,这就是伏羲的一画开天。

  

  从一个常人的角度来看,伏羲就是一个很严谨很认真的在探讨学问,探究天地本源的人,而做这样的一个事情始终要立足一个根本,那就是为人服务,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思考理论永远不离开人的原因。润之先生直接说:“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一条铁律是千秋万代以来一直传承的,自古的圣贤讨论问题、探讨哲理,也始终是围绕这一话题来展开的。

  

  这就是中国文化天人不分而又以人为本的核心关键所在。

  

  河图洛书的建立,就是站在仰观俯察、穷性尽理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的一种做事情的思路是勤勤恳恳、严谨认真的,没有一点懈怠,没有丝毫不认真,这是从伏羲氏的文献记载中就可以感受到的,也是八千年至今还在传承的。

  

  于此,天文苑首先传承和继承的精神品格,就是伏羲氏的这样的一种品格和品性。

  

  二、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中国文化的天文理论体系之所以得以建立,来自于无数代人的积累,同样的也来自无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而达成,的。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中,王冰的注文就说:“《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自神农之世,鬼臾区十世祖始诵而行之。此太古占候灵文,洎乎伏羲之时,已镌诸王版,命曰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

  

  这里讲述了鬼臾区家族的传承,这样的一个记载也在反映一个事情,自古以来,从伏羲氏开始的仰观俯察事情,从来没有断绝过,也是几千年来,无数人一直在做的一个事情。

  

  也正因为曾经的先辈们是用血和泪在守护这些东西,千百年来这些理论体系没有断绝,即便如今天的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的框架理论内容,依旧还能窥得学到。

  

  历史中即便有很多的文化变革、战争的发生,但总有一些人在守护这些东西。

  

  如,《黄帝内经》、《山海经》、《易经》、《尚书》、《礼记》、《周髀算经》、《尸子》、《史记》等等典籍记载的人物事迹和理论内容。

  

  三、九州复九天

  

  “杞人忧天”是庄子笔下的故事,同样的在历史的曾经谈天论地,也有无数的人在进行。

  

  如浑天、宣夜、盖天三说的讨论,他们争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时空的界限和天地的形状。宣夜说认为宇宙无边无际,不可能存在浑天说所说的天地象鸡卵,也没有盖天说所说的天像个锅盖,地像倒扣的盘子。

  

  关于这样的一个内容《晋书·天文志》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则是《开元占经》的记载:“周平王,周幽王时代,周王室地位与权势逐渐衰弱,不能颁布贞正的历法,鲁国的历法又不准确,大概有百余年,把申月定为亥月之类的怪事频频出现,蜇虫不伏藏,历法纲纪被废损和破坏,制订历法的方术浸淫混乱,浑天说的理论传承下来的很少,后来的学者没有听说过,也不了解,更不知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各自就以各自的猜想来为天立论,于是就有了宣夜和盖天之说。”

  

  这样一个争论时空极限和天地的形状的内容,一直到汉代还在延续。

  

  这是曾经讨论天的一个内容,到今天在无数人的大脑中,这样的一个天形天状的内容还在喋喋不休,被很多人讨论来讨论去。

  

  从时空定极的角度来看,认识到宇宙是无限的,对无限进行划分确立一个有极限的时空━━天地,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周天365.25度就是在认识到无限时空的变化中而建立起来的有限的时间节律,于此,宣夜说可以被遗弃,因为宇宙无限是不用来讨论的,而有限,跟人有关的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地球本身就是圆的,这是无需讨论的内容,盖天说想象天是锅盖,只是天地空间的一半,没有强有力说服力,更没有实质的流行于后世的天文仪器,《周髀算经》的内容完全可以当做浑天理论的内容来看待,因此盖天说不值得讨论。

  

  这是曾经的一个论天的内容,但更有代表性,比浑天、宣夜、盖天三说争论更有意义的是邹衍谈天。

  

  邹衍谈天讲述了九州论,我们今天讲述九州,普遍讨论的都是华夏大地的九州,几乎没有什么人在讨论整个天地九州,而这样的一个九州论最早来讨论的就是邹衍。

  

  邹衍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在邹衍的这样一个论述中,华夏大地的九州,只是整个大九州的一部分,华夏大地的九州之外,还有等同的八个周存在。

  

  这样的一个九州论述,也是天文苑在讨论的内容,而这样一个理论内容的最早出处就是邹衍。

  

  四、万古之人世,一年之气象

  

  “万古之人世,一年之气象”这是来知德先生对《易经》进行集注的时候说的,他讲述这样一句话,主要是用来说明:“天地阴阳之气,不过是消息盈虚,这样的消息盈虚如人的呼吸一样。四季的寒暑也是消息盈虚,冬寒为息,温厚渐渐至四月,发散充满,这时为盈;盈又消了,到五月热之极,气之内就生一点严凝起来,也为息,严凝渐渐至十月,翕聚充满,也叫盈,盈又消了。”

  

  同样的他还说了另外一句话:“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对待者数。”为了表达更完整,天文苑在这三句话中又加了一句━━“取法者象”,以此形成四句话的对应━━“取法者象,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对待者数。”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就是取法于天地万物而立法建制,立法建制的核心是确立了天地阴阳之气,以此形成了理论思考,而理论思考的核心构建是建立是以数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就是用来描述天地自然规律的天地气数,而这些数的确立就是万物的生生化化。

  

  于此,探讨天地阴阳的理论,天文苑的思考思想继承的是来知德思考和想法。

  

  五、天文天星,随时迁变

  

  在天文星象的观测中,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的北极星换了无数个,我们现在的北极星是勾陈一星,有史料可查的北极星有左右枢星、天一、太乙、帝星、天枢,这是北极星的演变,是由于岁差运动导致的。

  

  我们的很多朋友在讨论天文历法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采用的天文星图是宋朝的苏州石刻天文图,这一点天文苑跟大多数的人不同,在使用星图的时候采取的是近代云南天文学家陈一得的老先生绘制的云南全天恒星图。

  

  陈一得先生(公元1886~1958年)原名秉仁,字彝德,因创办"一得测侯所"即以一得为名。他是云南天文第一人,是云南天文史上的先驱,是云南现代气象、天文、地震学科研究的开创人。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老先生生活在动乱年代,国破山碎,于国难时勇担责任,创办了一得私立测候所。抗日战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被迫迁移,辗转反侧来到了云南,定居在凤凰山,老先生提供了第一原始资料,为云南凤凰山天文台筹建提供了重大的帮助。

  

  老先生首创步天规,绘制昆明第一张全天恒星图━━《云南所见恒星图》。老先生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生命奉献在天文气象事业上,解决了当时云南天文气象观测的问题。主要著述:《近30年昆明气象观测记录》(季、月报表)、《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昆明水位之变迁》、《大理的风》、《云南地震史之观察》、《滇西地震带》、《风向图》、《气象要素分布图》,《天文考》、《星象》、《授时》、《气象考》、《光象》、《旋风》、《气侯》、《物候》。

  

  六、前人之事,后世之师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很多的老前辈也在天文事业上鞠躬尽瘁。

  

  如陈遵妫老先生、尹世同老先生、卢央老先生、刘尧汉老先生等等,还有当下的张培瑜老先生和陈久金、冯时、刘明武,他们的理论思考和理论著作,也在天文苑的探讨范畴之内。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篇幅内容有限,只能将天文苑的一些理论思考渊源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有偏颇的地方还请读者多多包涵。

  

  齊榮

  20211212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