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道弃儒救中国:国运兴衰的沉重历史启示
作者:朱云川
从中国历史上,列举一些儒道相轻的例子。
比如,西汉文景之治扬道弃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昭宣盛世道本法用,汉元帝至王莽改制扬儒弃道,
唐太宗老子天下第一,唐宋新儒家以仁义冒充道德,封建科举考试彻底扬儒弃道,
明崇桢扬儒,文臣误国被迫上吊自杀,清康熙扬道,圣贤兴国成就太平盛世。
近现代,清末以儒亡,五四批儒兴。民国兴儒,好讲仁义,华而不实;中共兴马(道),扎根道德,实事求是。
《扬道弃儒救中国:国运兴衰的历史沉重启示》
亲爱的同胞们:
今天,我们站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华夏大地上,回顾中国历史,探寻一条能让中国不断发展、走向繁荣昌盛的道路。而“扬道弃儒救中国”这个主题,犹如一把钥匙,将为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揭示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思想犹如两条交织的脉络,影响着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我们先来看西汉时期,文景之治时扬道弃儒,坚持黄老治国,那时候国家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姓在这种政策下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的元气渐渐恢复。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被推上了统治思想的高峰。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逐渐滋生了一些问题。
汉武帝晚年颁下“轮台罪己诏”,明确扬道弃儒,回归黄老。
再看汉昭宣二帝,道本法用,在遵循道家根本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家等思想,使得国家再次走向更大繁荣,成就了比文景之治更强大的昭宣盛世。
可是,到了汉元帝至王莽改制时,扬儒弃道,过度地推崇儒家思想,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西汉王朝从衰落走向灭亡。
汉宣帝生前就叹息:“乱我国家者,太子也。”这个乱国太子,就是指喜儒的汉元帝,历史不幸而言中。
唐朝时期,唐太宗秉持“老子天下第一”的理念,道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宋新儒家兴起后,以仁义冒充道德,宋明儒家伦理学伪称“道学”,除了抄袭禅师语录外,与自然道德毫无关系,儒家思想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正确轨道。
尤其是南宋朱熹编写的四书五经,垄断封建科举考试,更是彻底扬儒弃道,学子们一心只读儒家经典,整个社会的思想逐渐变得僵化。
明朝崇祯皇帝扬儒,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却在实际的治国理政中表现得虚伪不实,最终明朝走向灭亡,崇祯皇帝也落得个上吊自杀的悲惨结局。
而清朝康熙皇帝扬道,秉持着黄老道家的理念,重视道德根基,使得国家出现了康乾太平盛世的景象。
近现代以来,这样的规律依然清晰可见。
清末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整个国家迂腐守旧,落后挨打,最终走向灭亡。五四运动时期,批判儒家思想成为时代的呼声,这一批判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活力。
民国时期,兴起儒家思想,然而只是好讲仁义,却缺乏实际的根基,国家发展华而不实。
而中国共产党兴起马克思主义,与黄老道学一脉相承,注重扎根于道德,追求真理、服务人民的特性,扎根于道德,秉持实事求是,才使得中国一步步走向独立、富强。
从这些历史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过度推崇儒家思想,偏离了道家所强调的道德根基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儒家思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变得华而不实,注重形式上的仁义,而忽视了实际的治理效果。而道家思想所强调的道德、无为而治等理念,在很多时候为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的中国,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弘扬道德,国运复兴,太平盛世;重用儒法,国运衰亡,天下大乱。正所谓:圣贤兴国,小人乱邦。
当然,扬道弃儒并非是完全否定儒家思想的仁义价值,而是要以道家思想中的道德理念为根本,重新审视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部分。
我们要避免重蹈历史上那些因过度推崇儒家思想而导致的覆辙,让我们的国家治理、社会发展扎根于道德的土壤之上,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总结:
这篇演讲稿以“扬道弃儒救中国”为主题,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儒道思想的运用情况及其导致的结果,如西汉、唐、明、清等朝代,近现代的清末、五四、民国、中共等时期,分析得出过度推崇儒家思想偏离道家道德根基会出现问题,强调当今中国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道家自然道德理念为根本,审视儒家仁义中的有益部分,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