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哲学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兴国网
一、外部文化冲击下的迷失
(一)西方文化强势入侵
中国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如汹涌浪潮般强势涌入。西方的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等纷至沓来。在这种强大的文化冲击面前,中国哲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西方哲学以其(源于中国道德哲学)新颖的概念、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看似先进的研究方法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
例如,在一些高等学府中,西方哲学课程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许多学者热衷于研究真伪混杂的西方哲学大家的著作,从柏拉图到康德,从黑格尔到尼采。
这种对西方哲学的过度关注,使得中国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学者们的精力被分散,难以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建设中。
(二)文化自信的暂时缺失
由于西方列强在近现代的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社会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文化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哲学领域,就是对自身哲学传统的怀疑。
不少国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都是落后的、封建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比如儒学(伦理道德)和道学(自然道德),曾经被视为封建礼教(孔孟)或腐朽没落(老庄)的代表而遭到批判。
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动力源泉。没有对自身文化根基的坚定信念,很难在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上有所建树。
二、传统哲学转型的困境
(一)传统哲学体系的束缚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体系,如儒家的伦理哲学、道家的自然哲学、佛家的心灵哲学等。
然而,这些传统哲学体系在近现代面临着转型的困难。传统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维方式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例如,传统儒家哲学强调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现代民主平等的社会理念下显得格格不入。老子道德经、庄子道家思想、道教鬼神崇拜,因尊重同一个老子(太上老君),总是被人混为一谈,当成形而上学和宗教迷信加入抛弃。
要将传统哲学进行现代转型,就需要对这些概念和观念进行重新诠释,但这一过程充满挑战,很多学者在这个过程中陷入了两难境地,既难以完全抛弃传统的框架,又难以将其与现代社会完美融合。
(二)缺乏有效的传承与创新机制
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书院讲学等方式。
在近现代社会,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这种传统的传承方式逐渐式微。而新的传承机制尚未完善,导致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同时,在创新方面,由于缺乏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学者们在进行哲学创新时往往受到诸多不合理限制。
比如,包括朱云川老师在内的一些创新的哲学思想,可能因为不符合传统的学术规范或者得不到主流学术圈的认可而难以发展。
在共同主义哲学中,鬼神=文艺E,人道=政治C,地道=经济B,天道=文化A,大道=真理ABC,这是推进中国文化转型、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因密码。
朱老师指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其中,人法地,等于政治经济学BC;地法天,等于知识经济学AB;天法道,等于道德经济学ABC。
三、社会动荡与实用主义倾向
(一)近现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战争、革命、社会变革等一系列动荡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现实的生存问题、社会的政治变革等。哲学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思想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
例如,在战争年代,人们关心的是如何保卫国家、抵御外敌,对于哲学研究的投入必然减少。这种社会动荡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缺乏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实用主义的影响
近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促使人们更倾向于实用主义。科学技术、工程建设等能够直接带来实际效益的领域备受关注。
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无用之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用主义倾向使得哲学研究的资源相对匮乏,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才也逐渐减少。
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哲学研究也容易偏向于为现实服务的应用哲学,而忽视了对哲学基础理论的深入探索,从而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全面发展。
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缓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文化冲击、传统哲学转型困境、社会动荡以及实用主义倾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逐步恢复,以及对哲学研究重视程度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哲学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创新与繁荣。
关于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列举如下:
一、社会政治因素
1. 社会动荡不安
中国近现代经历了诸多重大变革,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等。在这样频繁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
反之,哲学研究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便学者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交流和传承思想。
然而,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在战火纷飞中生存,如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对于哲学这种相对抽象、不能直接产生实际效益的学科无暇顾及。
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学者被迫流离失所,学术研究机构也难以正常运转,哲学研究自然受到极大的阻碍。
2. 政治变革的冲击
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封建帝制走向共和,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每一次政治变革都伴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哲学往往被要求服务于政治目的。
例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反对封建礼教,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等旧文化受到了猛烈批判,但五四理论不彻底,至今未完成。这种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推动政治变革,但也使得传统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断裂。
同时,政治变革带来的思想导向变化,使得哲学研究难以按照自身的学术逻辑稳步发展,而是不断地被政治需求所左右。
二、文化因素
1. 西方文化的冲击
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带来了军事和经济上的压迫,还伴随着文化的强势输入。西方哲学思想以其新颖的理论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吸引了众多中国学者。许多人开始热衷于学习西方哲学,如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哲学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大量的学术资源和人才流向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哲学在自身文化根基受到冲击的情况下,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独立发展。
据统计,在20世纪初的一些高校中,西方哲学课程的设置比例远远高于中国传统哲学课程,这一现象反映出西方文化冲击对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的巨大影响。
2. 文化转型的困境
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思想体系,但在近现代面临着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巨大挑战。传统哲学中的一些观念,如封建等级观念、家族本位思想等,与现代社会的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存在冲突。
要将传统哲学进行现代转型,需要对这些观念进行深刻的批判和重新诠释,但这一过程充满了困难。
一方面,传统哲学的支持者担心过度批判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另一方面,激进的改革者又急于抛弃传统,难以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这种文化转型的困境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跌入左右不是人的“中派陷阱”。
三、学术自身因素
1. 缺乏创新机制
中国近现代哲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注重对经典著作的注释和解读,而对于创新思想的鼓励不足。学者们为了获得学术认可,更多地倾向于遵循传统的研究路径,对前人的思想进行阐释,而不是提出全新的哲学理论。
例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下,一篇对古代哲学经典进行详细注释的文章可能更容易发表和得到好评,而提出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哲学思想则可能面临诸多质疑和批评。这种缺乏创新机制的学术环境,严重制约了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发展。
2. 学术传承的断层
中国传统哲学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较为封闭的方式。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中,这些传承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的学术世家逐渐衰落,师徒关系也因社会动荡而难以维系。新的学术传承体系尚未完善,导致中国近现代哲学在传承上出现了断层。
许多传统哲学的精髓未能得到有效的传承,新一代的学者难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发展。例如,一些古老的哲学流派,由于传承人的缺失,其独特的思想和研究方法逐渐失传。
中国近现代哲学发展缓慢是由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学术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制约网络,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在近现代时期难以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