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研究所 > 西游宗教研究所

‌禅宗如来道心与道德佛教化

栏目:西游宗教研究所|时间:2025-04-23 05:26|阅读:2

  ‌禅宗如来道心与道德佛教化

  作者:朱云川

  佛教传入中国水土不服,起初只能依附黄老发展。在五胡乱华时,一举崛起的禅宗,并不是佛教中国化(佛心),而是道德经佛教化(如来道心)。

  正如西游记故事讲,如来即自然而然,讲的是真相。西天灵山的人物风俗与中土无异,叫佛衣道心。

  

  《佛教中国化与道德佛教化——以〈西游记〉为视角》

  

  《西游记》作为一部充满文化内涵的古典名著,不仅是一部奇幻的冒险故事,更是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过程的生动写照,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佛教中国化”与“道德佛教化”的痕迹。

  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必然要经历适应与变革,这便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这一主线就体现了佛教(唐僧+禅宗)与道德经(孙悟空+黄老哲学)在中国交互传播的一种方式。

  唐僧作为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的形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他心怀慈悲,严守戒律,同时又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不仅仅是对佛教教义的尊崇,更是一种中国式的执着与忠诚,类似于儒家倡导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精神境界。

  这表明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使得佛教的传播者具备了符合中国社会文化认可的品质。

  然而,《西游记》中更深刻地体现了“道德佛教化”的现象。

  书中所描绘的灵山,那是佛教的圣地,却有着与中土无异的人物风俗。这一描写暗示着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被注入了中国本土的道德文化内涵,尤其是道家《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

  例如,禅宗的兴起被认为是“道德经佛教化”的典型。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理念与道家追求自然、顺应本心的思想有着某种契合之处。

  在《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也可看作是这种融合的体现。

  孙悟空本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石猴,他在取经途中逐渐被驯化,这个过程并非单纯的佛教式的觉悟,更像是融合了中国本土道德观念的自我成长。

  他学会了尊师重道,懂得了克制自己的野性,这其中既有佛教的慈悲与戒律的影子,也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对长幼秩序、社会规范的遵循。

  孙悟空代表道(齐天大圣)德(孙行者),他出生于女娲补天石(仙石胞含日日精),学艺于须菩提祖师(独立思考),其他的金箍棒、铜头铁脑(仙丹)、火眼金睛等,都与道德经(太上老君)有关。

  道德是善根(仁义之根本),孙悟空也是人间喜神,名义上是唐僧的大徒弟,其实是唐僧精神上的导师。

  “佛教中国化”与“道德佛教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涵盖了佛教在教义阐释、传播形式、宗教仪式等多方面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

  而道德佛教化则是佛教中国化在精神内核上的体现,它将中国本土的道德观念融入佛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来即自然而然,讲的是真相,这种融合使得佛教在中国获得了独特的生命力。

  它让佛教能够深入到中国民众的内心深处,因为中国民众在接受佛教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外来宗教,更是一种与自己本土道德文化相呼应的信仰体系。

  从《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佛教中国化”与“道德佛教化”的内涵与意义。

  这一文化融合现象不仅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也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我们可以从佛教在中国的融合发展中汲取经验,更好地推动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0
0

赞赏码.jpg


老子大学(共产主义ABC) www.gczyabc.cn  网站地图 红军大学(毛泽东人民讲)
电话:15998980906 地址:中国重庆市南岸区南城大道28号渝南佳苑 邮箱:2418393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