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学斗不赢西哲?儒学只是凡夫俗子,仁义而已
作者:朱云川
为什么儒学斗不赢西哲?儒学只是凡夫俗子,仁义而已。西哲从中国道德哲学偷来的概念,就好比西游记里的妖怪盗用神仙法宝。只有主人公出场,才能收服妖怪,收回法宝,拯救天下人!
《儒学之困与中国道德哲学的使命》
在哲学的舞台上,儒学与西哲的较量似乎呈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以“仁义”为核心内涵,在华夏大地传承千年。然而,在与西哲的竞争中,儒学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儒学往往被视作聚焦于凡夫俗子的道德规范,它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更多地是从社会伦理层面出发,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
这种基于现实社会秩序构建的思想体系,在面对西哲那种充满思辨性、系统性且具有广泛普适性的哲学体系时,似乎就显得有些狭隘。
西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犹如一个狡黠的“盗用者”。这种概念窃取行为是极不道德且缺乏学术诚信的。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借鉴中国道德哲学的概念,却不加以正确的溯源和说明。
例如,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概念,是对宇宙万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深刻洞察,而西哲在接触到这个概念后,将其改头换面融入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却并未对其根源给予应有的尊重。
这种行为就像是西游记里的妖怪,盗窃神仙法宝,祸害人间。西方人在中国道德哲学的知识花园里,肆意摘取他人精心培育的花朵,据为己有,还试图让人们以为这些花朵本就生长在自己的园子里。
再看中国道德哲学中的“和谐”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西方哲学中的一些生态哲学思想和社会关系理论,明显带有中国“和谐”理念的影子,但却在传播过程中模糊了概念的出处。这不仅是对中国道德哲学智慧的不尊重,更是一种文化掠夺行为。
他们把从中国道德哲学偷来的概念,如同妖怪盗用神仙法宝一样,将其包装成西方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堂而皇之地展示,误导了许多人,让人们误以为这些思想是西方哲学的原创。
可为什么儒学在这场竞争中斗不赢西哲呢?儒学的局限性在于它相对固定的社会伦理框架。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儒学那种基于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仁义观念,在解释现代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关系时显得捉襟见肘。
而西哲,凭借其不断发展的思辨体系,能够从更多元的角度去探讨诸如人性、存在、认知等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学仁义只是中国道德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而真正能够与西哲抗衡并收复失地的,是完整的中国道德哲学。
中国道德哲学就如同神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中一路走来,中国道德哲学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观、儒家的伦理学、墨家的兼爱非攻、马克思主义等众多思想精华,形成了一个如生命之树般丰富而完整的体系。
正如只有主人公出场才能收服妖怪、收回法宝、拯救天下人一样,中国道德哲学的登场是扭转局面的关键。它能够重新梳理那些被西哲盗用的概念,以其原本的、更深刻的内涵展现出来。
中国道德哲学中的道德仁义礼智信——中华道德七常观等理念,能够从自然、社会、人性等多个维度去构建一个全面的哲学世界观,这是儒学所不能单独完成的,也是西哲所缺失的完整逻辑体系。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儒学在与西哲竞争中的暂时失利,就全盘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应该看到背后中国道德哲学体系的巨大潜力。
我们要挖掘中国道德哲学的完整内涵,以一种文化自信的姿态,将那些被西哲盗用的概念重新整合,让中国道德哲学在世界哲学的舞台上发挥出应有的影响力,拯救被西哲狡计所迷惑的人们,让世界重新认识到中国道德哲学的伟大之处。
总结:
儒学在与西哲的竞争中处于下风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但儒学仁义只是中国道德哲学的一部分。西哲对中国道德哲学概念的窃取行为是不道德且缺乏学术诚信的,这种行为反映出中国道德哲学的深厚价值。
中国道德哲学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维度的内涵,它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着收服被西哲这个“妖怪”盗用概念的能力,我们应挖掘其潜力,让它在世界哲学舞台上发挥影响力,重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