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哲学之道德观
作者:朱云川
有人纠正朱老师说:道指科学规律,德指人品。
朱老师答:
那是伦理(伪)道德的错误解释。伪者,人为也。儒家不明道德,仁义冒充道德,实不足为凭。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中华神龙说,道为首,德为身;生命之树说,道为根,德为干;圣贤道德说,圣人、道者求真(静),贤人、德者务正(实)。
在道德哲学中,道不是指科学,而是指哲学,大道真理。德,也不是指人品,而是指人类解放事业的正当实践。
比如,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好人、坏人、聪明人、老实人、空谈家、糊涂虫,人品各不同。除圣贤外,其他人都不能算德,只能叫无德、失德、缺德。
根据上述提纲,以“中国道德哲学之道德观”为标题,写成一篇文章!
《中国道德哲学之道德观》
在探寻中国道德哲学的深邃内涵时,我们发现其对道德的理解与常见的、被某些观念所误导的解释有着本质的区别。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将道解释为科学规律、德解释为人品的观点,但这在朱老师看来,不过是伦理(伪)道德的错误解释。
所谓“伪”,即人为,这种解释偏离了道德的本真含义。儒家在这方面存在不明之处,以仁义冒充道德,实则缺乏坚实的依据。
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言:“道生之,德畜之。”这简洁而深刻的表述,为我们揭示了道德的真正关系。
中华神龙的比喻形象地阐述了道为首、德为身的概念,就如同生命之树中,道为根,德为干。这一系列的比喻都在强调道与德之间不可分割且层次分明的关系。
在道德哲学的范畴里,道并非是指科学,而是指向哲学层面的大道真理。它是一种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类存在根本意义的深度思考与探索,是超越了具体科学知识的智慧结晶。
而德,也绝不是简单的人品概念。它所指向的是人类解放事业的正当实践。这一理解将德提升到了一个宏观的、与人类整体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度。
我们日常所评判的各种人品类型,如圣人、贤人、君子、小人、好人、坏人、聪明人、老实人、空谈家、糊涂虫等,他们虽然人品各有不同,但除了圣人和贤人之外,其他人都不能算作德的范畴。
其余的人在这种道德哲学的审视下,只能被归结为无德、失德或者缺德。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批判,而是基于对德的深刻定义所做出的判断。
二
从圣人与贤人的角度来看,圣人、道者是追求真理、求静的存在。他们如同在智慧的海洋中探寻最深奥的宝藏,以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去领悟大道真理。
而贤人、德者则专注于务实,将道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投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正当实践之中。这种对圣人和贤人的定义,体现了中国道德哲学中道德观的理想境界。
这种道德观,与我们现代社会的诸多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往往过于关注具体的科学知识和物质利益,而忽略了对大道真理的追求。
我们在追求个人品质的提升时,也更多地局限于社会伦理层面的道德规范,如诚实、友善等,却没有从人类解放事业的高度去理解德的意义。
三
中国道德哲学的道德观提醒着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对道德的理解。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人为定义的道德观念,而应该深入挖掘道德的本质内涵。
在个人成长方面,我们应当以圣人和贤人为榜样,追求真理的同时,积极投身于对人类有益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发展层面,这种道德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导向,引导我们超越狭隘的利益追求,朝着人类整体的解放与进步努力。
中国道德哲学的道德观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它蕴含着对道与德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传统的、片面的解释。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重新认识和弘扬这种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整体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