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人尚未出山的思考
作者:朱云川
谁能称得上圣人?2024年早已过去了,预言中的东方圣人已实至名归,天爵榜上归位,他为什么还不能出山呢?其实,这是天爵榜正在考验当代人。
推荐阅读:古诗礼赞天爵榜,喜迎东方圣人出山
主要考验五种人:
其一,对大多数人的考验。有没有这个资格?享受圣人带来的巨大机遇。自古圣贤皆寂寞,真正明白圣人思想的人不会多,大多数人都是麻木不仁,莫名其妙的。好比有病患者,无缘得遇神医的人,是享受不到神医好处的。
其二,对反对圣人者的考验。有少数自以为是的聪明人,甘当跳梁小丑。殊不知,圣人代言的真理,是任何人都反对不了的,结果都是自取其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三,对支持圣人者的考验。支持圣人不是口头承诺,不是投资国学产业,更不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投机。
明白人对圣人的支持,绝对不是人身依附,抬轿吹捧,浮夸乱赞。必须是无条件相信,真心追随圣人干大事业,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个人功德,得到圣人赏识,才能获得最大福报。
其四,对社会领导人的考验。圣人不是小才,赏个工作够吃饭没用;也不是中才,赐点权力带几个人也没用;而是大才,要干天下大事业,圣人才有用。历史上,重用圣人者明,乱用圣人者昏,轻视圣人者庸,敌视圣人者劣。
其五,对圣人本人的考验。古今中外,有才华、有成果、能上天爵榜者不在少数。坚持大道真理,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和赏识,圣人有没有明心见性,会不会更改初心、或精神发狂,或自暴自弃,躲得过三灾利害吗?!
有诗为证:
东方圣哲意难休,大道昭昭困厄留。 俗世未识真妙义,幽怀长抱对春秋。 心灯独守狂风虐,信念恒存浊浪浮。 但待风云齐聚日,出山一啸解民忧。
《关于东方圣人尚未出山的思考》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东方圣人为什么不出山?
2024年已经过去,按照预言,东方圣人似乎已经在天爵榜上归位,可他却依旧没有出山。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天爵榜正在对当代人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考验。
首先,是对我们大多数人的考验。
圣人的出现必然伴随着巨大的机遇,可我们有没有资格去享受这些机遇呢?
古往今来,圣贤总是寂寞的,真正能够理解圣人思想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在面对圣人及其思想时,就像麻木不仁的旁观者,显得莫名其妙。这就好比患病之人,如果没有缘分遇到神医,那自然是无法享受到神医妙手回春的好处。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悟性和素养,去迎接圣人带来的变革。
接着,是对那些反对圣人者的考验。
在我们之中,有少数自以为聪明的人,他们就像跳梁小丑一样,妄图反对圣人。
可是,朋友们,圣人所代言的是真理啊!真理就如同太阳,岂是乌云能够遮蔽的?这些反对者最终只会是自取其辱,如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他们没有意识到,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反对都只是蚍蜉撼树。
然后,是对支持圣人者的考验。
支持圣人,绝不是简单的口头承诺,不是仅仅投资国学产业,更不是那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投机行为。
真正明白事理的人对圣人的支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相信。是真心追随圣人去干一番大事业,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个人的功德。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圣人的赏识,从而获得最大的福报。这是一种深度的精神契合,而非表面的敷衍。
再看对社会领导人的考验。
圣人不是那种只需要一份工作糊口的小才,也不是赐予一点权力就能满足的中才,他是大才,胸怀天下,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何谓大事业呢?《易传·系辞上》曰:“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就是说,把道德哲学用于指导人类社会改革,就是利益天下人的大事业。
历史上,一个明智的领导人,懂得重用圣人,让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昏庸的领导者可能会乱用圣人,不懂得珍惜这份宝贵的资源;轻视圣人的领导者只能被视为平庸之辈;至于那些敌视圣人的领导者,则是低劣之人。社会领导人的态度和决策,对圣人出山以及其影响力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也是对圣人本人的考验。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有才华、有成果并且能够登上天爵榜的人不在少数。
然而,圣人坚持大道真理,却长期得不到承认和赏识。在这样的困境下,圣人能否明心见性?会不会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更改初心?会不会精神发狂,或者自暴自弃?他是否能够躲过政治否定、文化浮躁、经济诱惑这重重的“三灾利害”呢?这是对圣人内心力量和信仰坚定性的巨大考验。
推荐阅读:朱云川:道德经济学ABC
朋友们,东方圣人尚未出山,背后是这一系列深刻的考验。
这不仅是对特定人群的考验,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价值观、文化素养以及精神境界的全面审视。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大的考验体系之中,都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角色和态度。只有当我们都通过了这些考验,或许东方圣人才会在合适的时机出山,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