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圣人都是活人做,圣贤文化与道德家
作者:朱云川
老子《道德经》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为腹不为目。”
《六韬》曰:“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圣人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
《易传》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备物致用,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根据上述经典古籍关于圣人的资料,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圣人的特征为什么是道德哲学家?2. 圣人是活人生前做的,还是死后才被人册封的?3. 现实中的圣人与道德家、共产主义者是同义词吗?写成一篇议论文。
正文:
在古老的文化典籍中,老子的《道德经》、《六韬》和《易传》等对圣人有着诸多的描述,这些描述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为我们理解“圣人为什么是明白道德的老实人”这一论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与圣人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圣人的特征与道德哲学家的契合
1. 哲学家的深邃智慧
从《易传》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可知,圣人具备一种超凡的洞察力,能够深入探究天下万物的奥秘。
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哲学家的典型特征。哲学家们如同在思想的海洋中勇敢的探索者,他们运用理性思维,剖析世界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圣人也一样,他们不满足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理。例如,老子对“道”的阐释,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发展规律,这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圣人智慧的体现。
这种智慧使圣人能够超越常人的认知局限,站在更高的思想境界审视世界,为人们提供关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深邃见解,就像哲学家为人类点亮智慧的灯塔。
2. 道德家的崇高风范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一理念充分展现了圣人的道德境界。圣人将自己的意志与百姓的意志相融合,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种无私奉献、心系大众的品质是道德家的核心内涵。
道德家以倡导和践行道德规范为使命,他们通过自身的言行传播道德观念,引导社会风尚。圣人则是道德家的典范,他们不仅深刻理解道德的本质,而且在行动中始终坚守道德准则。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社会,圣人都以道德为导向,公正、善良、宽容,他们的行为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
例如,“圣人为腹不为目”体现了圣人对物质欲望的克制,追求内心的质朴和道德的充实,这种对道德的执着追求使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道德家的化身。
二、圣人存在形式:生前践行与死后册封的探讨
1. 生前践行的本质意义
依据古籍对圣人特征的描述,圣人更强调在生前积极践行其特质。如“圣人务静之”等表述,暗示着圣人在生活中主动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和智慧准则。
他们在有生之年,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子《道德经》、吴承恩《西游记》就是两个生动的例证,正因为生前的独立思考与明白道德,他们都成为圣人,堪称老子(太上老君)天下第一,吴承恩(孙悟空)天下第二。
至于正人君子的孔子,虽向往道德却不明道德,他一生周游列国,传播仁爱学说,教育弟子,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讨论,堪称儒学大师。孔子人品尚可,水平就那么回事,生前身后都不受人待见。所谓:孔学名高实秕糠。虽有宋儒自抬身价,捧立牌坊,几代官方册封,涂抹成圣,也成不了真圣人。
圣人总是在生前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智者和道德楷模。这种生前的积极践行是圣人的本质要求,因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出圣人的智慧和道德对社会的价值,才能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圣人的力量。
2. 死后册封的补充价值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死后被册封成为圣人的现象。有时候,一些人在生前可能已经展现出部分圣人的品质,但他们的影响力在死后经过历史的沉淀、后人的总结和传承,才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而被尊为圣人。
例如,某些古代的思想家或贤能之士,在他们生前,其思想和行为可能仅在一定范围内被知晓和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在回顾历史时,发现他们的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于是将他们尊奉为圣人。
比如秦朝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四川都江堰,造福川蜀人民,被后人尊为小圣(贤者),叫二郎神。
因此,这种死后的册封也是建立在生前的行为和品质基础之上的,是对他们生前贡献的一种延续和升华,是历史对他们价值的进一步确认。
三、现实中的圣人与道德家、共产主义者的关系辨析
1. 与道德家:相似却不等同
在现实中,圣人与道德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并非同义词。上士闻道,勤能行之。圣人是明白道德的老实人,贤人是正义事业的实干家,圣贤是明白道德的实干家。
圣人或道家、哲学家侧重于道德理论的研究、构建和传播。他们通过著书立说、讲学授业等方式,深入探讨道德的内涵、起源、发展等理论问题。
而圣贤或道德家则更侧重于道德实践,他们是道德的完美践行者,将道德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可以说,圣贤或道德家是圣人或道家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
例如,圣人或道家可能会从理论上阐述诚信的重要性,而圣贤或道德家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自然而然地展现出诚信的品质,无需刻意为之。
尽管如此,他们都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圣人或道家、哲学家为道德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圣贤或道德家、革命家则为道德理论提供实践典范。
2. 与共产主义者:有相通之处,无本质区别
在中国道德哲学中,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馀。”六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
共产主义,即与天下共其生,等同于天之道,叫无为而治或太平盛世,区别于大同小康。因此,共产主义者与圣人有相似之处,并无本质区别。
共产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他们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致力于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这与圣人“以百姓心为心”的理念有着一定的相通性,都体现了对人民利益的高度关注。
当然,共产主义者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信仰、组织纪律和历史使命的群体,他们通过集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行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属于政治挂帅。而圣人更多地是一种道德哲学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是个体在道德和智慧方面达到极高境界的象征,属于文化先行。
虽然两者在关注人民福祉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所处的语境、实现目标的方式以及概念的内涵有着细微的差异。
综上所述,从经典古籍对圣人的描述来看,圣人之所以具有哲学家或道德家的特征,是因为他们具备深邃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圣人的存在形式既有生前的积极践行,也有死后被册封的情况。
在现实中,圣人与道德家、共产主义者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并无本质的区别。我们应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时明确不同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以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