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圣人:圣贤、庸劣与凡夫俗子
云川智库 2024年12月25日
一
古往今来,都有凡夫俗子辱骂圣贤的言论,叫庸劣塞道。
比如,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孔子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些凡夫俗子们,习惯于声色犬马、名利位色、见风使舵,总是不懂装懂、颠倒黑白、捧高踩低,或党同伐异、道貌岸然、自欺欺人。叫混世魔王,或犬儒主义。
比如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纵然,自古圣贤皆寂寞,看似枯燥无味,生活其乐无穷。那么,凡夫俗子们,就一定活得有滋有味、人生幸福吗?其实不然。
二
什么样的人,属于圣贤、庸劣、凡夫俗子、君子、小人呢?
从老子《道德经》的中华道德七常观——道德仁义礼智信来看,
凡是境界在道真理的,道者同于道(大道真理),属于圣人;境界在德实干的,德者同于德(人类正义事业),属于贤人。
境界在仁、义、礼、智、信的名利之徒,即所谓的失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属于凡夫俗子。
在凡夫俗子中,不说假话、不走邪路、不干坏事的庸人,叫君子。喜欢说假话、走邪路、干坏事的劣人,叫小人。
三
对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主要分为两大组:
其一,圣贤组。
精神上独立自主,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的增长性需要——没有就寂寞,有了就幸福,属于圣贤道德的精神需要。
其二,凡夫俗子组。
精神上依赖他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都属于低层次的缺失性需要——没有就痛苦,有了就麻木,属于凡夫俗子的生活需要。
不同收入、不同年龄的人群,需要层次也是不同的。
穷人和青年人的生理需求,即感性需求强;中产和中年人的社交(爱)需求,即理性需求强;富人和老年人的自我实现,即道德需求强。见下图一、图二。
图一、不同收入人群与需求层次关系示意图
图二、不同年龄人群与需求迁移关系示意图
在丛林法则社会里,人们被迫为低层次需要而奋斗,从而出现大量的内卷、躺平等异化现象。而在生活富裕条件下,凡夫俗子找不到真正人生乐趣,从痛苦到麻木,麻木到寂寞,寂寞再到痛苦,精神上难以解脱。
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生幸福只属于精神解放者。圣贤属于上等人,进入自由王国,获得精神解放;凡夫俗子属于中下等人,难以进入自由王国,难以获得人生幸福。
四
圣贤、庸劣与凡夫俗子的五种关系:
其一,圣人老子,包容凡夫俗子,天下共生。
其二,贤人墨子,远离凡夫俗子,个人奋斗。
其三,圣贤孙悟空,教育凡夫俗子,求上进。
其四,高明如来佛,迎合凡夫俗子,混日子。
其五,庸劣白骨精,欺骗凡夫俗子,受祸害。
五
大致讲,凡夫俗子有五种命运。
其一,庸人境。
顺其自然,随波逐流,平平安安,碌碌无为的一生。
其二,善人境。
老实本分,温饱挣扎,当牛做马,混吃等死的一生。
其三,恶人境。
勾心斗角,强取豪夺,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一生。
其四、贤人境。
积极入世,奋发图强,劳而少功、人亡政息的一生。
其五,圣人境。
潜心问道,道法自然,超凡入圣、自由幸福的一生。
朱云川
20141109